
中东争抢南美却碰壁!歼-10CE遭拉美小国谢绝,背后原因令人唏嘘
发布日期:2025-07-22 13:44 点击次数:130
一架战机的全球之旅,远不止性能和价格那么简单。当中国制造的歼-10CE在南亚次大陆的天空证明自己,一场看不见的博弈才真正拉开帷幕。这笔笔军火合同的背后,究竟是技术参数的较量,是数字标签的魔法,还是深不可测的地缘政治棋局?歼-10CE的故事,给出了一个复杂而耐人寻味的答案。
空中利刃,战场正名
战场,是检验武器的唯一标准。当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在克什米尔的对峙中,干净利落地打出零伤亡战绩,甚至有传闻称击落了印度空军引以为傲的法制“阵风”战机,它的名字便一夜之间响彻全球军购圈。那枚在百余公里外精准命中的霹雳-15E空空导弹,与其说是击穿了对手的防线,不如说是引爆了全球军事采购市场的沉寂。
巴基斯坦随即追加了五十架订单,似乎决心将自己的空军打造成这款新星的全球样板。
这份底气,首先来自于战机本身的技术实力。最新的歼-10CE型号,换装了更先进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据说能达到惊人的250公里。机身披覆的低可见度涂料,虽然未能让它跻身真正的隐身行列,但也有效缩小了雷达反射面积,赢得了“准隐身”的称号。
机翼下多达11个外挂点,赋予了它携带多种远程空空导弹、精确制导弹药甚至反舰导弹的强大能力,宛如一座随时可以倾泻火力的空中堡垒。
而让对手真正头疼的,是它的价格。一架配置齐全的歼-10CE,估价约五千万美元,仅仅是西方同代战机如“阵风”或F-16V价格的三分之一。这种以高端性能卖中端价格的策略,无异于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瞬间搅动了格局。
美国不得不考虑降低F-16V的售价,法国则忙着为“阵风”增添新配置,试图维持其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但面对歼-10CE的性价比优势,其压力可想而知。
卖的不止是飞机,更是游戏规则
但这笔军火交易,中国打的不是寻常算盘。一套迥异于西方传统军售模式的“共享模式”,正在悄然重塑游戏规则。想想看,当美国对F-16V的核心雷达数据捂得严严实实,法国“阵风”的先进导弹必须原厂激活时,中国却对歼-10CE的技术参数显得相当开放,甚至鼓励客户深度参与后续的升级改进。
巴基斯坦与中方的合作,就是根据自身需求改进了电子战系统,这种“客户即伙伴”的姿态,让买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信任感。
交付方式也极尽灵活,几乎能满足各种奇特需求。对埃及,提供的是包括预警机、防空系统、飞行员培训在内的“交钥匙工程”,拎包即可形成战斗力。对沙特,可以量身定制适应沙漠作战环境的特殊涂装。对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岛国,甚至能考虑提供满足其短距起降需求的改装方案。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支付方式的脑洞大开:孟加拉国可以用大米抵账,伊朗能用石油换,哥伦比亚甚至提出用咖啡豆和未来的5G合作来结算。这套组合拳,彻底打破了军火贸易长期以来依赖美元结算的铁律,为那些手头拮据或受西方制裁的国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采购大门。
从签约到交付仅用一百天创造的“中国速度”,让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这背后,输出的是一整套工业体系的理念。巴基斯坦得到的不仅是几十架飞机,更是一条组装生产线。埃及建立的也不只是机库,而是一个能够独立运作的联合维护中心。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的远程故障诊断,让客户逐渐摆脱了对原厂维护的深度依赖。这种从单纯卖产品到输出“军贸+技术转让+联合研发+体系支持”的模式升级,正在构建一种新的全球军贸生态。
但,有些购物车只为鹰开放
然而,一张漂亮的价签和一份诱人的服务清单,并非总能直接兑换成实实在在的合同。当歼-10CE的订单在亚非大陆捷报频传时,它在美洲大陆却结结实实地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
巴西军方并非不垂涎这款战机的性价比,它显然远超其现役的瑞典“鹰狮”战机,但经过反复权衡,巴西最终给出的拒绝理由却只有三个字,听起来像个玩笑,但背后透着无奈:“买不起”。
这句“买不起”,只是遮掩真实困境的一层薄纱。其背后,藏着三层难以轻易捅破的窗户纸。首先,巴西的周边国家军事力量相对有限,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空中威胁,斥巨资采购歼-10CE这样的高性能战机,在战略需求上并非当务之急,更像“高射炮打蚊子”。
其次,国家财政确实捉襟见肘,要挤出几十亿美元全面换装空军,对于一个面临诸多社会民生挑战的国家而言,无疑是过于奢侈的选项。
但最深层、也最关键的原因,是那只始终盘旋在美洲上空的老鹰。美国长期视拉丁美洲为自家的战略“后院”,对于任何可能威胁其地区主导地位的外部军事渗透都高度警惕。采购中国战机,在华盛顿看来无异于在地缘政治上向北京靠拢,这种明确“选边站队”的风险,是巴西不愿也无法轻易承担的政治重担。
据说,当中方提出可以先免费提供几架作为“试用装”时,巴西方面甚至都不敢接这个话茬,生怕被误读。泰国最终选择了瑞典“鹰狮”,印尼在“阵风”与歼-10CE之间长期摇摆,这些案例背后,无不充斥着类似的地缘政治顾虑和博弈。
此外,买家的购物车里,还有一笔容易被忽略的隐形成本。对于许多中小国家而言,仅仅采购歼-10CE战机是不够的,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其作战效能,往往需要同步购入配套的空警系列预警机和红旗系列防空导弹等体系装备。
这就意味着,要将原有的、多为美制或俄制的作战体系推倒重来,进行伤筋动骨的整合。这笔构建全新作战体系的开销,有时甚至比购买飞机本身更加惊人,是许多国家望而却步的关键因素。
东西方的攻防与买家的平衡术
最终,所有关于技术参数和商业条款的精打细算,都可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笔勾销。当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平静地表示“愿与友好国家分享中国装备发展成果”时,其背后是中国军贸长期坚持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原则。这原则,恰恰是其对许多受够了西方颐指气使、附带各种限制条款国家的巨大吸引力,但也成为了其在西方主导体系下遭遇的最大阻力。
西方的反应往往直接而激烈。法国情报机构不时炒作所谓“中国武官破坏‘阵风’销售”的流言,试图泼脏水。美国则随时可能挥舞《以制裁反击美国对手法》的大棒,对潜在买家施加毫不留情的压力。
同时,歼-10CE的全球维护中心数量,比起F-16遍布全球、根深蒂固的后勤保障网络,显然还有巨大的差距,这都是现实中需要克服的挑战。
即便如此,一些国家仍在复杂的夹缝中努力寻求平衡之道。埃及在积极拥抱歼-10CE、构建新的空军体系的同时,也小心翼翼地保留着美制F-16的后勤供应线,以防某天华盛顿因为政治因素翻脸,切断关键零件的供应。这种左右逢源、两面下注的策略,正是许多在全球大国博弈中求生存的中小国家的真实写照,充满了无奈与智慧。
歼-10CE的全球征程,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军贸崛起的力量、模式创新的智慧,以及在既有国际政治格局下遭遇的现实困境。当沙特客户为定制的沙漠迷彩版战机交付而兴奋地在社交媒体上点赞时,或许某个巴西军官正抚摸着机库里老旧的“鹰狮”战机无奈叹气。
有些交易,从来就不是武器本身足够好,就能成交的。当一架战斗机足以撼动既有市场格局时,它的交易本身,便已超越了交易,成为一场更高层次的博弈缩影。